跳到主要內容

男使勁殺球罹網球肘劇痛 「增生療法」效果勝類固醇

男使勁殺球罹網球肘劇痛 「增生療法」效果勝類固醇
點連結!自由時報20181208:醫病》打桌球受傷造成「網球肘」增生療法助復原

新竹一位45歲的卓先生熱愛打桌球,每個禮拜不打個兩天就覺得手癢,某幾次熱身不足的情況下不服輸使勁殺球,賽後卻覺得手肘怪怪的,起初不太在意,但後來提重物開始隱隱作痛,勉強去打球竟然劇痛到無法出力,卓先生覺得還年輕休息一陣子就會好,沒想到一兩個月後,打球沒打沒多久,竟然又發作痛起來,讓他覺得非常沮喪,擔心這輩子都沒辦法再打球了。經介紹至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處求診,經理學檢查及高階超音波檢查後,高度懷疑是慢性肱骨外踝炎,也就是俗稱的「網球肘」,醫師建議採用高階超音波導引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的「增生療法」治療,隨著療程卓先生手肘感覺越來越不痛,逐漸重拾他最熱愛的桌球運動。
增生療法促進組織自我增生修復
增生療法(Prolotherapy)是利用注射為途徑,將能夠促進組織增生修復的物質,精準注射至組織需要的地方。所以需要經由身體檢查及高階超音波精準的判斷及影像的佐證,配合臨床研究證實有效能促進該組織增生修復的物質,例如高濃度葡萄糖水及富含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Plasma, PRP)等,配合醫師精準的高階超音波導引注射技術(Sonoguide injection)來完成,因為組織增生修復不是一蹴可幾,所以需要多次療程才能逐漸修復,但是因為注射過程快速方便且副作用少,所以病患的接受度高,療程中也可視情況逐步恢復活動,較符合現代人忙碌的生活。
長期效果勝類固醇,降低肌腱斷裂風險
著名的醫學雜誌刺絡針(Lancet)便有刊載研究指出,相較於類固醇注射,增生療法等注射較有長期的效果。並且類固醇注射越多次,肌腱韌帶斷裂的風險就相對上升。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 J Sports Medicine)最近的整合分析(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也指出增生療法相較於類固醇,是更有效。
免麻醉動刀適用於職業運動選手,維繫運動生命
許多職業運動選手,包括NBA球星、MLB球星大谷翔平及世界排名第一的我國羽毛球后戴資穎在面對韌帶或軟組織受損的時候,皆選擇使用增生療法治療,既不用麻醉動刀,面對術後後遺症,又能在不影響作息的方式下,達到有效的修復,在接受過增生療法後,許多職業運動選手仍能夠回復職業水準的表現,若連職業運動選手都願意採用,一般民眾或業餘運動員也可能因此受惠。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大竹東響應醫病共享決策SDM 七旬嬤治背痛對症下藥

台大竹東響應醫病共享決策SDM 七旬嬤治背痛對症下藥 新竹一位70歲林姓阿嬤五年前腰痛,就診安排X光檢查,報告出來後醫師告知她有脊椎滑脫,且壓迫到神經必須開刀,阿嬤認為應該相信醫師,就接受手術打『釘子』放『珠子』,但術後經過一段時間復健,腰部反而覺得重重硬硬的,偶爾還是會覺得腰痛,從此護腰不離身,也需要靠吃止痛藥緩痛,甚至無法久站久走,最近幾個月來除了腰痛也開始腳麻,且越來越不能走,覺得雙腳越來越沒有力氣,經過物理治療等復健仍沒有進步。經人介紹至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處就診,經過核磁共振檢查等後,診斷為脊椎固定融合術後的『鄰近節退化』造成的脊椎狹窄,詳細與醫師討論各種治療的好處與壞處後,決定接受經皮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PELD)及高頻熱凝術,術後腰痛緩解,腳的麻痛消失且恢復力氣,走路覺得輕鬆許多。 黃鼎鈞醫師表示在生物力學的觀點,脊椎每一節間都是可以活動的,固定融合手術便是用各種人工的材料(例如:釘子),將可以動的脊椎固定成不能動的,然後透過各種植入的『融合器』(例如:椎籠,俗稱:珠子)和移植骨讓兩節會動的脊椎『融合』成一節不動的脊椎。就好像一個工作本來有五個人一起做,但是其中兩個人綁在一起動彈不得,剩下的三個人可能就會過度勞累而受傷,脊椎也是一樣,剩下沒被融合的脊椎,越鄰近的退化越快。根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脊椎固定融合手術術後,每十個人就有一人產生鄰近節退化,平均發生的時間是五年左右,若是再接受固定融合手術,鄰近節可能會再退化,形成惡性循環,手術一開再開越融合越多節,最後可能整條脊椎都融合不能動,所以鄰近節退化可以考慮單純接受減壓手術,後遺症可能會比較少,也避免惡性循環,其中經皮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相對於其他減壓手術是非常微創,就如同現在盲腸切除手術也以內視鏡手術為主流一樣,復原也比較快。 脊椎固定融合手術歷史悠久,主要是用在脊椎有滑脫等不穩定而產生脊髓神經或是坐骨神經壓迫或者下背痛的情況,現在醫學研究,一般退化性脊椎的滑脫很少產生不穩定,骨折或先天發育異常比較會產生不穩定,其實兩年前在權威的新英格蘭期刊(NEJM)上就已經刊登退化性脊椎滑脫或脊椎狹窄僅接受減壓手術而不接受固定融合的治療效果與接受固定融合相同。 醫病共享供民眾得到現有最新的醫學指引 過去傳統醫病關係,醫師代表的是權威且不可挑戰的,且一般民眾要「消化」複雜的致病機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