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鼎鈞醫師經歷及會員資格

  1. 國立台大醫院骨科專科醫師訓練
  2.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及疼痛科專科專科醫師
  3. 世界疼痛醫學會認證介入性疼痛治療專科醫師
  4.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
  5. 北美/歐洲/瑞士/亞太/台灣脊椎外科醫學會
  6. 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教育委員
  7. 國際脊椎內視鏡醫學會
  8. 台灣脊椎微創內視鏡醫學會第一屆教育委員
  9. 台灣疼痛醫學會
  10. 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
  11. 台灣英索學會
  12. 亞太及中華民國關節鏡及膝關節醫學會
  13. 國際及亞太髖關節鏡及保髖醫學會
  14. 臺灣肩肘關節醫學會
  15. 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16. 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
  17. 台灣介入性超音波學會
  18. 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
  19. 台灣再生醫學學會
  20. 臺灣骨科足踝醫學會
  21. 臺灣小兒骨科醫學會
  22. 台灣癌症醫學會
  23. 臺灣骨科創傷醫學會
  24. 台灣/亞太/美國骨科醫學會
  25. 臺灣骨質疏鬆學會
  26. 臺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
  27. 台灣整合照護學會
  28. 台灣緩和醫療學會
  29. 台灣生物力學學會
  30. 台灣健康促進科技學會
  31. 中華民國雷射及光電學會
  32.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33. 健保局審查委員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大竹東響應醫病共享決策SDM 七旬嬤治背痛對症下藥

台大竹東響應醫病共享決策SDM 七旬嬤治背痛對症下藥 新竹一位70歲林姓阿嬤五年前腰痛,就診安排X光檢查,報告出來後醫師告知她有脊椎滑脫,且壓迫到神經必須開刀,阿嬤認為應該相信醫師,就接受手術打『釘子』放『珠子』,但術後經過一段時間復健,腰部反而覺得重重硬硬的,偶爾還是會覺得腰痛,從此護腰不離身,也需要靠吃止痛藥緩痛,甚至無法久站久走,最近幾個月來除了腰痛也開始腳麻,且越來越不能走,覺得雙腳越來越沒有力氣,經過物理治療等復健仍沒有進步。經人介紹至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處就診,經過核磁共振檢查等後,診斷為脊椎固定融合術後的『鄰近節退化』造成的脊椎狹窄,詳細與醫師討論各種治療的好處與壞處後,決定接受經皮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PELD)及高頻熱凝術,術後腰痛緩解,腳的麻痛消失且恢復力氣,走路覺得輕鬆許多。 黃鼎鈞醫師表示在生物力學的觀點,脊椎每一節間都是可以活動的,固定融合手術便是用各種人工的材料(例如:釘子),將可以動的脊椎固定成不能動的,然後透過各種植入的『融合器』(例如:椎籠,俗稱:珠子)和移植骨讓兩節會動的脊椎『融合』成一節不動的脊椎。就好像一個工作本來有五個人一起做,但是其中兩個人綁在一起動彈不得,剩下的三個人可能就會過度勞累而受傷,脊椎也是一樣,剩下沒被融合的脊椎,越鄰近的退化越快。根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脊椎固定融合手術術後,每十個人就有一人產生鄰近節退化,平均發生的時間是五年左右,若是再接受固定融合手術,鄰近節可能會再退化,形成惡性循環,手術一開再開越融合越多節,最後可能整條脊椎都融合不能動,所以鄰近節退化可以考慮單純接受減壓手術,後遺症可能會比較少,也避免惡性循環,其中經皮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相對於其他減壓手術是非常微創,就如同現在盲腸切除手術也以內視鏡手術為主流一樣,復原也比較快。 脊椎固定融合手術歷史悠久,主要是用在脊椎有滑脫等不穩定而產生脊髓神經或是坐骨神經壓迫或者下背痛的情況,現在醫學研究,一般退化性脊椎的滑脫很少產生不穩定,骨折或先天發育異常比較會產生不穩定,其實兩年前在權威的新英格蘭期刊(NEJM)上就已經刊登退化性脊椎滑脫或脊椎狹窄僅接受減壓手術而不接受固定融合的治療效果與接受固定融合相同。 醫病共享供民眾得到現有最新的醫學指引 過去傳統醫病關係,醫師代表的是權威且不可挑戰的,且一般民眾要「消化」複雜的致病機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