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八旬阿嬤髖關節退化 正前開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恢復快、後遺症少

點連結:20180209北視專訪!

黃阿嬤身體硬朗,喜歡遊山玩水,但是慢慢開始鼠蹊部(大腿根部的前側)逐漸越來越痛,開始要拿拐杖輔助行走,後來連坐著都疼痛難耐,就醫發現是髖關節嚴重退化,需要換人工髖關節,但是聽到恢復期要一個半月,且若沒有採取特殊保護措施可能會有習慣性脫臼的後遺症,可能時常半夜脫臼就要去急診室復位,黃阿嬤就開始猶豫,經人介紹至臺大醫院竹東分院給骨科黃鼎鈞醫師看診,經黃醫師判斷採用正前開微創人工髖關節手術,術後當天即下床行走也幾乎不痛,且不用採取特殊保護措施,恢復快速,黃阿嬤很快又能恢復去遊山玩水,家人也很欣慰。
正前開(DAA)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 恢復快 對生活影響小
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表示,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通常是從側後路進行,因為切開後面穩定關節的旋轉肌群和關節囊,所以需要採取特殊保護措施數月,比如說雙腳夾枕頭,座椅馬桶墊高,腳不可以擺內八字的姿勢等等,等到旋轉肌群及關節囊癒合後,才可以恢復正常日常生活,以免髖關節從後面脫臼。正前開(DAA,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人工髖關節手術是從正前路分開肌肉並非切斷肌肉,可以減少疼痛,且不影響後側穩定關節的旋轉肌群及關節囊,所以不需要採取特殊保護措施,快速恢復日常生活,大幅提升病人的滿意度及減輕家屬照顧上的負擔。
鼠蹊部疼痛及早檢查 以免加速髖關節退化

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表示髖關節發育不良在許多新生兒很常見,需要及時篩檢治療,若是發育不良造成髖關節結構變形的後遺症,日後容易產生「夾擊」症候群,造成髖關節軟骨的傷害,若是加上反覆蹲下或負重,容易造成髖關節提早的退化,建議民眾若是鼠蹊部(大腿根部的前側)附近有疼痛,尤其是走路或蹲坐時更加嚴重,須及早就醫檢查,及時發現可以用髖關節鏡手術治療或以高頻熱凝術止痛來延緩換人工關節的時間。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大竹東響應醫病共享決策SDM 七旬嬤治背痛對症下藥

台大竹東響應醫病共享決策SDM 七旬嬤治背痛對症下藥 新竹一位70歲林姓阿嬤五年前腰痛,就診安排X光檢查,報告出來後醫師告知她有脊椎滑脫,且壓迫到神經必須開刀,阿嬤認為應該相信醫師,就接受手術打『釘子』放『珠子』,但術後經過一段時間復健,腰部反而覺得重重硬硬的,偶爾還是會覺得腰痛,從此護腰不離身,也需要靠吃止痛藥緩痛,甚至無法久站久走,最近幾個月來除了腰痛也開始腳麻,且越來越不能走,覺得雙腳越來越沒有力氣,經過物理治療等復健仍沒有進步。經人介紹至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處就診,經過核磁共振檢查等後,診斷為脊椎固定融合術後的『鄰近節退化』造成的脊椎狹窄,詳細與醫師討論各種治療的好處與壞處後,決定接受經皮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PELD)及高頻熱凝術,術後腰痛緩解,腳的麻痛消失且恢復力氣,走路覺得輕鬆許多。 黃鼎鈞醫師表示在生物力學的觀點,脊椎每一節間都是可以活動的,固定融合手術便是用各種人工的材料(例如:釘子),將可以動的脊椎固定成不能動的,然後透過各種植入的『融合器』(例如:椎籠,俗稱:珠子)和移植骨讓兩節會動的脊椎『融合』成一節不動的脊椎。就好像一個工作本來有五個人一起做,但是其中兩個人綁在一起動彈不得,剩下的三個人可能就會過度勞累而受傷,脊椎也是一樣,剩下沒被融合的脊椎,越鄰近的退化越快。根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脊椎固定融合手術術後,每十個人就有一人產生鄰近節退化,平均發生的時間是五年左右,若是再接受固定融合手術,鄰近節可能會再退化,形成惡性循環,手術一開再開越融合越多節,最後可能整條脊椎都融合不能動,所以鄰近節退化可以考慮單純接受減壓手術,後遺症可能會比較少,也避免惡性循環,其中經皮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相對於其他減壓手術是非常微創,就如同現在盲腸切除手術也以內視鏡手術為主流一樣,復原也比較快。 脊椎固定融合手術歷史悠久,主要是用在脊椎有滑脫等不穩定而產生脊髓神經或是坐骨神經壓迫或者下背痛的情況,現在醫學研究,一般退化性脊椎的滑脫很少產生不穩定,骨折或先天發育異常比較會產生不穩定,其實兩年前在權威的新英格蘭期刊(NEJM)上就已經刊登退化性脊椎滑脫或脊椎狹窄僅接受減壓手術而不接受固定融合的治療效果與接受固定融合相同。 醫病共享供民眾得到現有最新的醫學指引 過去傳統醫病關係,醫師代表的是權威且不可挑戰的,且一般民眾要「消化」複雜的致病機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