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頻熱凝療法免開刀,有效解決七旬嬤膝關節退化疼痛的困擾

高頻熱凝療法免開刀,有效解決七旬嬤膝關節退化疼痛的困擾
點連結!自由時報20180605:醫病》75歲阿婆膝痛難行 高頻熱凝治療後可遊山玩水

七旬嬤膝蓋退化疼痛 心情生活大受影響
新竹有一位75歲的蘇阿嬤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初期爬樓梯及蹲下時膝蓋有些聲響,到後來她需有拐杖的輔助才能行走,劇烈的疼痛需靠越來越多的藥物止痛,生活品質及心情受了很大的影響,多方求治得到大多醫師的建議是趁身體狀況還能承受時,早點開刀「換(人工)膝關節」,聽到要麻醉和開刀,年紀已逾七旬的阿嬤十分擔心害怕,決定嘗試打玻尿酸,但改善效果有限,經友人介紹到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的門診就診,黃醫師考量其對開刀的接受度很低,建議高頻熱凝術這種免開刀且免住院的治療方式,術後疼痛大幅改善,除了又可以跟好友一起遊山玩水外,更恢復了以往的開朗。
高頻熱凝術可治療腰背疼痛 美國FDA證實可改善膝蓋退化疼痛
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指出,高頻熱凝術是藉由高頻熱凝儀透過高頻熱凝針產生的溫度去影響神經的傳導,針對的是痛覺神經,不影響走路和運動,也不含類固醇等藥物,止痛效果可達數月至數年因人而異,高頻熱凝術用於治療腰背脊椎關節疼痛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脊椎手術,去年首度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應用於改善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疼痛,提供不想接受手術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另一種治療選擇。
膝蓋疼痛不急著換關節,先止痛改善生活品質
黃鼎鈞醫師表示,膝關節退化造成膝蓋疼痛而無法彎曲,造成病人誤以為自己的膝蓋已經「報銷」,非換一個新的不可,其實許多病患在止痛後,膝蓋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好幾年。人工膝關節的彎曲程度是無法跟正常膝蓋相比,甚至有些患者術後還是會有疼痛的困擾,並且人工關節使用約1015年,就有可能因為耗損需要再開刀更換,所以目前的醫療趨勢是優先採用減輕疼痛的療法以改善生活品質,儘量延後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時間。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的疼痛也能有效止痛
部分病患在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仍然會有膝蓋疼痛的情況,這時除了接受翻修手術外,高頻熱凝術仍然能夠提供止痛效果,有效減少病人因服用過多的消炎止痛藥,進而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大竹東響應醫病共享決策SDM 七旬嬤治背痛對症下藥

台大竹東響應醫病共享決策SDM 七旬嬤治背痛對症下藥 新竹一位70歲林姓阿嬤五年前腰痛,就診安排X光檢查,報告出來後醫師告知她有脊椎滑脫,且壓迫到神經必須開刀,阿嬤認為應該相信醫師,就接受手術打『釘子』放『珠子』,但術後經過一段時間復健,腰部反而覺得重重硬硬的,偶爾還是會覺得腰痛,從此護腰不離身,也需要靠吃止痛藥緩痛,甚至無法久站久走,最近幾個月來除了腰痛也開始腳麻,且越來越不能走,覺得雙腳越來越沒有力氣,經過物理治療等復健仍沒有進步。經人介紹至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處就診,經過核磁共振檢查等後,診斷為脊椎固定融合術後的『鄰近節退化』造成的脊椎狹窄,詳細與醫師討論各種治療的好處與壞處後,決定接受經皮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PELD)及高頻熱凝術,術後腰痛緩解,腳的麻痛消失且恢復力氣,走路覺得輕鬆許多。 黃鼎鈞醫師表示在生物力學的觀點,脊椎每一節間都是可以活動的,固定融合手術便是用各種人工的材料(例如:釘子),將可以動的脊椎固定成不能動的,然後透過各種植入的『融合器』(例如:椎籠,俗稱:珠子)和移植骨讓兩節會動的脊椎『融合』成一節不動的脊椎。就好像一個工作本來有五個人一起做,但是其中兩個人綁在一起動彈不得,剩下的三個人可能就會過度勞累而受傷,脊椎也是一樣,剩下沒被融合的脊椎,越鄰近的退化越快。根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脊椎固定融合手術術後,每十個人就有一人產生鄰近節退化,平均發生的時間是五年左右,若是再接受固定融合手術,鄰近節可能會再退化,形成惡性循環,手術一開再開越融合越多節,最後可能整條脊椎都融合不能動,所以鄰近節退化可以考慮單純接受減壓手術,後遺症可能會比較少,也避免惡性循環,其中經皮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相對於其他減壓手術是非常微創,就如同現在盲腸切除手術也以內視鏡手術為主流一樣,復原也比較快。 脊椎固定融合手術歷史悠久,主要是用在脊椎有滑脫等不穩定而產生脊髓神經或是坐骨神經壓迫或者下背痛的情況,現在醫學研究,一般退化性脊椎的滑脫很少產生不穩定,骨折或先天發育異常比較會產生不穩定,其實兩年前在權威的新英格蘭期刊(NEJM)上就已經刊登退化性脊椎滑脫或脊椎狹窄僅接受減壓手術而不接受固定融合的治療效果與接受固定融合相同。 醫病共享供民眾得到現有最新的醫學指引 過去傳統醫病關係,醫師代表的是權威且不可挑戰的,且一般民眾要「消化」複雜的致病機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