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打針打到膝蓋感染 清創換關節得不償失

點連結:聯合新聞網20200523報導
點連結: 自由電子報20200504打針打到膝蓋感染 清創換關節得不償失


小診所亂打針 膝關節化膿如『木瓜牛奶』
新竹一位60幾歲的婦人,因為長期膝蓋疼痛,除了服用消炎止痛藥以外,嚴重疼痛的時候就去小診所打一針,就可以撐過一段時間,但是某次注射後,正個膝蓋竟腫的跟排球一樣大,並且紅腫發燙整個人發燒非常難過,送到國立臺大醫院竹東分院急診由骨科黃鼎鈞醫師診治,從膝蓋中抽出幾百C.C.顏色似「木瓜牛奶」般的液體,診斷為細菌性關節炎合併敗血症,經過安排清創手術,術中發現軟骨都已被細菌破壞,使用抗生素數月後,才以微創減痛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恢復健康及行走。

細菌性關節炎破壞軟骨 打針消毒要注意
國立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黃鼎鈞醫師表示人體的關節是防護相當嚴密的構造,一般細菌是難以入侵,但是如果打針器具跟皮膚沒有完整消毒,或者使用的藥物及準備的過程沒有保持無菌,這時就容易產生細菌性關節炎。關節軟骨被細菌破壞無法再生,最後就可能要換成人工關節,得不償失。許多長輩迷信打針比較快好,但正確的觀念是打針是可以比較精確地將藥物送到目的地,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是玻尿酸或者類固醇,民眾要避免接受來路不明的藥物注射,如果只是靜脈注射消炎藥或抗生素,打針只是作用的效果比口服吸收快,藥效維持的時間是一樣,並且人體血管如果常注射藥物,可能會加速血管硬化,到真的需要打針救命的時候,反而找不到健康的血管可以注射,更加得不償失。

膝蓋軟骨無法再生需要保養 微創減痛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根本治療
膝蓋的軟骨像是車子的輪胎皮,越磨就越薄沒辦法保養,最後就要換新的,目前沒有方法再生,如果膝蓋內側、外側和前側,三者有兩者,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是如果只有內側,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自己的十字韌帶,恢復更快,活動也更自然。所以如何事前保養避免換關節呢?膝蓋軟骨結構比較適合的是反覆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腳踏車,最怕的就是衝擊性運動,包含任何站著腳離開地面的運動。膝蓋軟骨構造就像海綿,是有含水的,但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超過三小時,那個部位的軟骨的含水量就會降到最低,吸收衝擊的效果也就越差。所以我們運動前的熱身伸展,除了讓肌腱韌帶可以恢復彈性外,很重要的就是改變姿勢,讓我的軟骨含水量有時間可以恢復一些,但是還是得循序漸進不要一下運動的太激烈。年輕的時候含水能力好恢復快,年紀越大越差,所以常常聽到很多患者不服老,說『我以前都可以為何現在不行?』有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軟骨的含水能力變差。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大竹東響應醫病共享決策SDM 七旬嬤治背痛對症下藥

台大竹東響應醫病共享決策SDM 七旬嬤治背痛對症下藥 新竹一位70歲林姓阿嬤五年前腰痛,就診安排X光檢查,報告出來後醫師告知她有脊椎滑脫,且壓迫到神經必須開刀,阿嬤認為應該相信醫師,就接受手術打『釘子』放『珠子』,但術後經過一段時間復健,腰部反而覺得重重硬硬的,偶爾還是會覺得腰痛,從此護腰不離身,也需要靠吃止痛藥緩痛,甚至無法久站久走,最近幾個月來除了腰痛也開始腳麻,且越來越不能走,覺得雙腳越來越沒有力氣,經過物理治療等復健仍沒有進步。經人介紹至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處就診,經過核磁共振檢查等後,診斷為脊椎固定融合術後的『鄰近節退化』造成的脊椎狹窄,詳細與醫師討論各種治療的好處與壞處後,決定接受經皮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PELD)及高頻熱凝術,術後腰痛緩解,腳的麻痛消失且恢復力氣,走路覺得輕鬆許多。 黃鼎鈞醫師表示在生物力學的觀點,脊椎每一節間都是可以活動的,固定融合手術便是用各種人工的材料(例如:釘子),將可以動的脊椎固定成不能動的,然後透過各種植入的『融合器』(例如:椎籠,俗稱:珠子)和移植骨讓兩節會動的脊椎『融合』成一節不動的脊椎。就好像一個工作本來有五個人一起做,但是其中兩個人綁在一起動彈不得,剩下的三個人可能就會過度勞累而受傷,脊椎也是一樣,剩下沒被融合的脊椎,越鄰近的退化越快。根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脊椎固定融合手術術後,每十個人就有一人產生鄰近節退化,平均發生的時間是五年左右,若是再接受固定融合手術,鄰近節可能會再退化,形成惡性循環,手術一開再開越融合越多節,最後可能整條脊椎都融合不能動,所以鄰近節退化可以考慮單純接受減壓手術,後遺症可能會比較少,也避免惡性循環,其中經皮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相對於其他減壓手術是非常微創,就如同現在盲腸切除手術也以內視鏡手術為主流一樣,復原也比較快。 脊椎固定融合手術歷史悠久,主要是用在脊椎有滑脫等不穩定而產生脊髓神經或是坐骨神經壓迫或者下背痛的情況,現在醫學研究,一般退化性脊椎的滑脫很少產生不穩定,骨折或先天發育異常比較會產生不穩定,其實兩年前在權威的新英格蘭期刊(NEJM)上就已經刊登退化性脊椎滑脫或脊椎狹窄僅接受減壓手術而不接受固定融合的治療效果與接受固定融合相同。 醫病共享供民眾得到現有最新的醫學指引 過去傳統醫病關係,醫師代表的是權威且不可挑戰的,且一般民眾要「消化」複雜的致病機轉、病...